艾玎工作照。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昨天晚上,在实验室忙碌了一整天的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艾玎,又来到办公室的电脑前,与天津总医院康复科的医生们就康复治疗师培养情况进行详细沟通,“特别希望了解更多来自一线的案例与数据,丰富我们这份建议内容。”
放在艾玎办公桌最上方的是她今年即将带上全国人大会议的建议——增设“康复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康复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改善和提高人的身心和社会功能水平的综合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内涵,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我国当前康复学科的发展较为滞后,亟待打通康复领域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解决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难题。”艾玎说。
2013年,30岁的艾玎从哥伦比亚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选择回国加入天津医科大学,组建代谢性心血管病实验室,带领团队开展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她和团队在代谢性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力推动了天津心血管病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
对于不少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疾病的前期治疗很重要,但后期的康复训练也必不可少。“实验中我们发现,心功能较差的小白鼠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加入科学的运动康复,比没有康复训练的小白鼠,恢复状况更好。”艾玎介绍说。
在过去的一年中,艾玎走进多所高校、医院、研究所,针对患者康复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调研。“在我国,由8500万残疾人、44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以及其他有康复需求人群构成的康复对象,分布于全人群、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全方位康复。”但在走访中,艾玎发现,目前我国康复人才总量严重不足,高水平康复人才尤为缺乏。
“康复学科涉及医、理、工、文等学科门类,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属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为此,艾玎建议,在“交叉学科”门类下增设“康复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康复医学、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康复辅助技术、运动康复学、心理与社会康复学等相应的二级学科。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具有‘全面康复’理念的复合型、创新型康复人才越来越多,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越来越高。”艾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