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条例(草案)-龙8国际

电子阅文系统 |
 | 
 龙8国际-龙8娱乐   人大概览   时政要闻   人大要闻   重要发布   立法聚焦   监督纵横   人事任免
 领导之窗   代表工作   工作动态   机关党建   基层人大   专题讲座     人大资料库
您当前的位置 : 法律法规  >  意见征集
 
天津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条例(草案)
 2024-07-23 09:17:00
意见反馈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规划与保护

        第三章  传承与利用

        第四章  保障与管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等工作。

        本条例所称大运河文化遗产,包括: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天津段,北起武清区河西务镇木厂闸,南至静海区唐官屯镇九宣闸,其中包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

        (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天津段相关联的水工遗存,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

        (三)与大运河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条  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维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第四条  市和大运河沿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工作协调联动机制,统筹解决跨区、跨部门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本辖区内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有关工作。

        第五条  市和区文化和旅游部门负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并做好职责范围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工作。

        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财政、规划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务、农业农村、商务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第六条  本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应当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发展战略紧密衔接、统筹联动。

        本市应当加强与北京市、河北省的区域合作,充分发挥京津冀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协作机制作用,促进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协同联动、融合发展。

        第七条  本市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捐赠、资助、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鼓励村(社区)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事项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引导村(居)民自觉参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

        对在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八条  本市加强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的宣传,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传播大运河承载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讲好大运河天津故事。

第二章  规划与保护

        第九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划,编制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明确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城乡区域统筹协调等内容,并与国土空间等规划相衔接。

        第十条  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划,编制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遗产构成、遗产评估、保护措施等内容。

        市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划,编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明确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主体功能区。

        经批准实施的规划,不得擅自调整或者修改;确需调整或者修改的,应当重新履行报批程序。

        第十一条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实行名录管理。名录应当包含名称、类型、保护级别等。

        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普查,编制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保护名录实施动态管理。新发现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应当及时列入保护名录。

        第十二条  大运河文化遗产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范围分为遗产区和缓冲区,其保护要求以申报世界遗产文本《中国大运河》为准。

        大运河文化遗产中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范围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其保护要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准。

        其他列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管理范围和保护要求以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为准。

        第十三条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实行专家咨询制度。在编制和调整保护名录、制定大运河文化遗产相关规划等重要事项前,应当征求专家意见,并建立专家意见档案。

        第十四条  在大运河天津段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区和缓冲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不得危及大运河文化遗产安全,不得污染大运河生态环境,不得破坏大运河历史风貌。

        大运河天津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土地在收储或者出让、划拨前,应当依法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遗存的,建设单位应当保护现场,并及时报告所在地的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区文化和旅游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依法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处理。

        第十五条  市和大运河沿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规范设立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标志和界桩。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损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标志和界桩。

        第十六条  市和大运河沿线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加强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岸线保护和空间管控,综合治理水环境,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构建水清岸绿的生态带。

        市和大运河沿线区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适宜旅游通航的大运河河段,避免船舶航行对大运河本体以及古遗址、古桥梁等运河遗产要素造成损害。

        第十七条  市和大运河沿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大运河沿线古村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保持大运河沿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生产生活的延续性。

        市和大运河沿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与大运河相关的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传承。

        第十八条  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认定,实行分级分类保护。

        市和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当完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机制,加强评估和动态管理。

        第十九条  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保护义务,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日常维护、修缮工作。

        遇有危及大运河文化遗产安全的重大险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并向所在地的区文化和旅游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义务,对危害大运河文化遗产安全的行为有权劝阻和举报。

第三章  传承与利用

        第二十一条  本市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遗产内涵,提升展示利用水平,增强传承活力,全面展现和弘扬大运河天津段独具地域、人文和时代特色的河海文化、漕运文化、民俗文化和城市文化。

        第二十二条  本市构建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大运河文化遗产展示体系,加强大运河沿线重要遗迹遗址的展示利用,完善遗产展示配套设施,提升大运河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的综合水平。

        第二十三条  市和大运河沿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求,系统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基础工程建设,把大运河打造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推动构建千年运河文化品牌。

        第二十四条  市和大运河沿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相关规划要求,发掘大运河天津段相关遗址,以沉船、粮仓等考古遗迹为基础,推动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开发大运河考古发掘体验、科普讲座、文化旅游等项目。

        第二十五条  本市建立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构建集藏品征集、档案管理、信息服务、学术交流、文物展陈、观光旅游、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展示平台。

        鼓励大运河沿线区人民政府结合本行政区域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特色,打造专题博物馆、陈列馆、运河公园等展示场所,展现区域特色运河文化。

        第二十六条  本市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线上展示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虚拟展示、智慧导览、沉浸式体验等数字化产品,拓展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场景。

        第二十七条  市和大运河沿线区人民政府应当对与大运河文化密切相关的古村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等进行展示,综合整治周边环境,全景展示大运河沿线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

        第二十八条  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大运河沿线中华老字号和津门老字号地域文化特征、历史痕迹、独特工艺和特色产品、技艺、服务的宣传推广力度,促进品牌价值提升和特色产业发展,推动老字号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第二十九条  大运河沿线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依法利用大运河沿线历史遗留的老作坊、旧厂房等工业设施,探索活化利用模式,打造具有生产流程体验、历史人文与科普教育、特色产品推广等功能的大运河工业旅游项目,展示和宣传大运河文化遗产。

        第三十条  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挖掘大运河沿线具有代表性的红色资源,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红色教育、研学旅行主题产品,有机融入大运河文化遗产展示线路。

        第三十一条  市和大运河沿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配套服务,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培育统一的文化旅游品牌,实现大运河旅游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品质提升,促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

        市和大运河沿线区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加强大运河天津段旅游通航码头及配套工程建设,分时、分段、分区域稳妥推进大运河适宜河段旅游通航。

        第三十二条  大运河沿线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整治乡村人居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大运河沿线乡村历史价值、文化特色,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大运河沿线乡村全面振兴。

        第三十三条  本市鼓励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培育壮大与大运河文化密切相关的创意设计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重点领域文化产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和服务。

        第三十四条  本市鼓励将具有大运河天津段文化遗产特色的经典性元素、标志性符号合理应用于公共建筑、公共场所、交通设施等的设计、装饰或者命名。

        第三十五条  本市鼓励高等学校及相关研究机构开展河道本体、水工设施、运河故道、名人故居、运河沉船、粮仓遗址等相关遗产的挖掘评估和研究保护,开展与大运河密切相关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研究,挖掘大运河蕴含的丰富价值和深刻内涵。

        第三十六条  本市鼓励设立大运河遗产文艺创作基地,开展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戏曲、曲艺、文学、影视、书法、美术等领域的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展播活动,打造大运河文化艺术品牌,弘扬传播大运河文化。

        第三十七条  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增强全社会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意识。

        文化和旅游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结合民间习俗、传统节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等,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推广活动。

        第三十八条  本市鼓励有条件的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或者体验设施,为大运河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存、研究、宣传、展示提供场所。

        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与高等学校、文化场馆、研究机构等合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和实训基地,开展授徒、传艺、交流活动,拓展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

        第三十九条  本市鼓励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大运河相关非遗代表性项目与展览、展卖、展演等活动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鼓励合理利用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艺创作、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支持和帮助实施生产性保护。

第四章  保障与管理

        第四十条  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现有各类资金渠道,积极支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相关项目实施。注重运用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第四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大运河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建设,明确数据采集和管理规范,构建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

        第四十二条  本市建立全市统一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日常监测、定期监测和反应性监测。

        发现大运河文化遗产存在安全隐患或者发生危及大运河文化遗产安全事件,大运河沿线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并向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以及市文化和旅游部门报告。

        第四十三条  市和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当对大运河文化遗产实施日常巡查,发现存在问题或者涉嫌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处理;不属于职责范围的,应当书面告知有管辖权的部门。

        第四十四条  市和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联合执法、综合执法,整合各类执法资源,落实执法责任,依法及时查处危害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行为。

        第四十五条  对破坏大运河文化遗产、大运河生态环境等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检察机关以及其他有关机关、组织可以依法提起公益诉讼。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中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情形的,由有权机关依法给予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遗存未保护现场或者未及时报告的,由所在地的区文化和旅游部门责令改正;造成文物灭失、损毁的,由相关有管理权限的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关于《天津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条例(草案)》的说明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于鹏洲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就《天津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条例(草案)》已于2024年7月8日经市人民政府第5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请予审议。

        一、制定《条例(草案)》的必要性

        大运河天津段是运河时代的京畿门户、漕运枢纽和海漕转运节点,促进了天津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兴盛,见证了京杭大运河漕运历史变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文化价值。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提出的“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重要要求的有力举措,是展现大运河京津盛景、构筑京津文化高地的战略行动,对天津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打造“魅力天津”城市名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市还没有专门规范大运河管理的地方立法,迫切需要紧密结合实际,借鉴外省市做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将我市特色、成功经验固化下来,并对国家有关规定加以细化,推动我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迈入法治化发展新阶段。

        二、《条例(草案)》的起草过程

        2023年2月,市文化和旅游局成立立法工作组,先后赴河北、山东、浙江、江苏等地及我市大运河沿线区考察关键点位30余处,组织召开由大运河沿线区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等参加的座谈会13次,深入了解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现状及重点难点问题。起草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教科文卫办及市司法局进行了全程指导。在广泛征求各有关方面意见后,市文化和旅游局于2024年4月29日向市政府报送了《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报审〈天津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条例(报审稿)〉的请示》。在与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教科文卫办及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研究并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市司法局完成了审查、修改工作,形成了《条例(草案)》,于2024年6月17日提请市政府审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于2024年7月8日审议通过了《条例(草案)》。

        三、《条例(草案)》的主要内容

        《条例(草案)》共六章49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范围、原则和职责分工。一是明确大运河文化遗产包括三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天津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天津段相关联的水工遗存,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与大运河相关联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条)。二是明确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维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原则及目标(第三条)。三是明确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传播大运河承载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讲好大运河天津故事(第四条、第五条、第七条、第八条)。四是明确加强与北京市、河北省的区域合作,充分发挥京津冀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协作机制作用(第六条)。

        (二)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规划与保护的各项要求。一是明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专项规划的制定主体、内容和原则要求(第九条、第十条)。二是明确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实行名录管理,以及保护的范围和标准(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三是明确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在编制和调整保护名录、制定大运河文化遗产相关规划等重要事项前征求专家意见(第十三条)。四是明确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要求,包括:建设限制、标志界桩、河道水系、生态环境、历史风貌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措施,并明确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的保护职责、社会公众劝阻和举报的权利(第十四条至第二十条)。

        (三)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的各项措施。一是明确传承利用的总体要求,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遗产内涵,提升展示利用水平,增强传承活力(第二十一条)。二是明确构建综合展示体系,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考古遗址公园、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陈列馆、运河公园等展示场所以及线上展示平台,拓展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展示宣传场景(第二十二条至第二十六条)。三是明确统筹大运河沿线古村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工业遗存、红色资源等各类资源,促进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第二十七条至第三十条)。四是明确通过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文创服务、元素利用、研究挖掘、文艺创作、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促进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第三十一条至第三十七条)。五是明确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中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措施(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

        (四)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障与管理的各项制度。一是明确加强资金保障,注重运用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第四十条)。二是明确构建数据综合管理平台,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第四十一条)。三是明确加强监测预警、日常巡查和执法工作,确保大运河文化遗产安全(第四十二条至第四十四条)。四是明确对破坏大运河文化遗产、大运河生态环境等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检察机关以及其他有关机关、组织可以依法提起公益诉讼(第四十五条)。

        此外,《条例(草案)》还明确了对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遗存未保护现场或者未及时报告的处理,以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履职责任等法律责任(第四十六条至第四十八条)。

        《条例(草案)》连同以上说明,请一并审议。

 
 
")); 龙8娱乐 copyright 2007 www.tjrd.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龙8国际的技术支持:北方网
网站地图